
一、盘活存量专利:从 “数量积累” 到 “价值激活”
1、策略核心:构建市场导向的专利筛选与转化机制,释放高校、科研机构专利潜力。
2、典型案例:
湖南华诚生物:通过政府立项支持与产学研协同,2020 年新增发明专利 28 项,专利产品销售额同比增长 40%。其罗汉果甜苷提取技术突破国际垄断,成功对接中粮、雀巢等跨国企业。
江苏高校赋权改革:南京大学等 4 家试点单位开展职务科技成果赋权,合同金额超 6 亿元。2024 年江苏扩大试点至 14 家单位,探索专利单列管理与收益分配机制。
3、解决方案:
建立专利分级评估体系,按技术成熟度、市场前景分类管理。
搭建全国性专利供需对接平台,利用大数据匹配企业需求。
推广专利开放许可制度,简化交易流程,降低中小企业技术获取成本。
二、强化产学研协同:破解 “技术孤岛” 难题
1、策略核心:推动高校、科研机构与企业深度合作,缩短技术转化周期。
2、典型案例:
岳阳中创空天:依托中南大学钟掘院士团队,成立仅一年获 7 项发明专利,突破航空航天铝合金材料 “卡脖子” 技术,实现销售额 5233 万元。
浙江 “创新联合体” 模式:物联网、磁性材料等产业组建跨领域联盟,围绕共性技术开展攻关,加速专利产业化。
3、解决方案:
鼓励企业与高校共建联合实验室,设立 “专利产业化专项基金”。
推行 “技术经纪人” 制度,培养专业化专利转化团队。
建立高校专利转化容错机制,允许失败案例的合理存在。
三、优化专利服务生态:构建全链条赋能体系
1、策略核心:整合金融、法律、数据等资源,降低专利转化交易成本。
2、典型案例:
江苏 “苏知贷” 金融产品:2024 年投放超 200 亿元,支持中小微企业专利质押融资,解决资金瓶颈。
最高人民法院典型判决:保护生物医药、集成电路等领域专利,明确创造性判断标准,强化司法保护力度。
3、解决方案:
发展知识产权证券化、专利保险等金融工具,拓宽融资渠道。
建设国家级专利密集型产品备案平台,认定年产值超万亿的专利产品。
推广 “专利导航” 技术,为产业布局提供数据支撑。
四、聚焦重点产业:打造高价值专利集群
1、策略核心: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,培育专利组合与技术标准。
2、典型案例:
上海复星医药与加某大学专利纠纷案:法院认可补充实验数据,保护创新药化合物专利,增强国际药企在华投资信心。
浙江磁性材料产业:通过专利池建设,整合上下游技术,推动产业升级。
3、解决方案:
在人工智能、新能源等领域建设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。
实施 “专利导航 + 标准必要专利” 战略,抢占技术制高点。
建立重点产业专利预警机制,防范海外侵权风险。
五、深化国际协作:构建开放型创新网络
1、策略核心:统筹国内外资源,提升专利技术全球配置能力。
2、典型案例:
海南自贸港知识产权服务出口基地:吸引海外专利在华转化,2024 年技术贸易额同比增长 35%。
绿色技术专利开放实施:推动中外企业共享低碳技术,助力全球可持续发展。
3、解决方案:
设立国际专利交易中心,提供跨境许可、诉讼等一站式服务。
参与国际标准制定,推动中国专利成为全球技术规则。
建立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机制,保护企业 “走出去”。
2025 年是专利转化攻坚年,通过盘活存量、协同创新、生态优化、产业聚焦与国际布局五大策略,我国正加速破解专利转化 “最后一公里” 难题。未来需进一步强化政策协同,激发市场活力,让专利真正成为驱动高质量发展的 “新质生产力”。
需要申请专利,可以联系凯东张工:189-2243-6484(微信同号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