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 年春节档,《哪吒之魔童闹海》以 135 亿票房刷新全球影史纪录,其成功不仅源于艺术创作的突破,更得益于全生命周期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。出品方光线传媒联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,通过商标布局、专利壁垒和著作权存证构建了 “三位一体” 的 IP 护城河,为中国文创产业树立了标杆。

2025 年春节档,《哪吒之魔童闹海》以 135 亿票房刷新全球影史纪录,其成功不仅源于艺术创作的突破,更得益于全生命周期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。出品方光线传媒联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,通过商标布局、专利壁垒和著作权存证构建了 “三位一体” 的 IP 护城河,为中国文创产业树立了标杆。
一、著作权保护:从创作源头到衍生品生态
1. 全流程著作权登记
早在 2018 年项目启动初期,出品方即对剧本、角色设计、分镜稿等核心素材进行区块链存证,并完成近 700 件著作权登记。这种前置化布局有效应对了后续可能出现的侵权纠纷,如 2025 年 2 月成都警方破获的首起盗摄案中,区块链存证成为锁定犯罪证据的关键。
2. 衍生品著作权管控
影片热映期间,湖南桑尼森迪公司作为官方授权商,其 “食品级玩具模具多色注塑工艺” 生产的印章款盲盒预售超 34 万套。针对市场上涌现的未经授权 “二创” 商品,出品方依据《著作权法》第十条改编权条款,通过民事诉讼追究侵权责任。典型案例包括起诉某游戏公司在《仙侠神域》中使用 “哪吒魔王子” 美术形象,要求下架整改并索赔 30 万元。
3. 反盗版立体防控
通过 AI 监测系统实时拦截侵权链接,上映首日即屏蔽千余条盗版资源。多地版权局联合公安部门开展专项行动,四川、浙江等地破获多起非法传播 “枪版” 视频案件,涉案人员最高面临三年以上有期徒刑。
二、商标权布局:防御性注册与争议应对
1. 核心商标矩阵构建
围绕 “哪吒之魔童闹海”“灵珠魔丸” 等核心元素,光线传媒在 45 个商品服务类别注册超 200 件商标,涵盖玩具、服装、游戏等衍生品领域。此举有效防范了 “哪吒汽车” 等跨行业抢注纠纷,法院审理中强调商标注册需遵循 “诚实信用原则”,驳回非实际使用目的的恶意申请。
2. 公共文化符号的合理使用边界
针对传统神话人物改编引发的争议,司法实践采用 “思想表达二分法”,重点保护具有独创性的表达。如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在类似案件中认定,权利作品中圆胖体态、竖眉印记等特殊元素构成著作权保护对象,而公有领域的角色设定不受限制。
三、专利权突破:技术创新赋能产业升级
1. 外观设计专利全覆盖
影片中男道士、攻城虾等 60 余个角色形象均申请外观专利,授权范围延伸至玩偶、盲盒等衍生品。湖南桑尼森迪公司凭借 “多材料注塑一体化工艺” 获得 20 余项国际专利,实现环保生产的同时提升议价权。
2. 发明专利构建技术壁垒
制作团队为解决深海场景渲染难题,研发出 “动态流体粒子系统” 并申请发明专利,该技术使水体运动模拟效率提升 40%。此类技术专利不仅保障了影片视觉效果,更为后续技术授权奠定基础。
四、协同保护机制:司法与市场的双重保障
1. 行政司法联动
成都高新区建立 “知识产权云警务室”,整合市场监管、公安等部门资源,实现侵权线索快速响应。2025 年 2 月,某电商平台 20 余家商户因盗用授权信息被查处,日损失超 200 万元。
2. 分级授权体系
采用 “战略合作伙伴 + 区域代理” 模式,与泡泡玛特、九木杂物社等品牌开展深度联名,既扩大 IP 影响力又便于监管。建德铜师傅公司通过正版授权开发全铜摆件,预售期间订单量同比增长 300%。
五、行业启示:从爆款到可持续 IP 运营
1. 全链条提前布局
建议文创企业在项目立项时同步启动 “著作权登记 + 商标防御 + 专利挖掘” 三位一体规划,参考《哪吒 2》将知识产权成本纳入预算(据估算约占总投资的 8%)。
2. 技术驱动反侵权
推广数字水印、区块链存证等技术,建立侵权数据库实现精准打击。数据显示,《哪吒 2》盗版拦截响应速度较前作提升 60%,维权成本降低 40%。
3. 平衡商业开发与公共利益
在开发传统文化 IP 时,需区分独创性表达与公有领域元素。如上海高院在判决中指出,合理使用需满足 “不影响原作品正常使用”“不损害权利人合法权益” 双重标准。
《哪吒 2》的成功印证了 “IP 价值 = 创意 × 保护强度” 的公式。当票房神话与法律守护形成共振,中国文创产业方能突破 “昙花一现” 的瓶颈,真正实现从 “流量” 到 “留量” 的蜕变。这既是对创作者的致敬,更是对文化自信的有力诠释。
需要做知识产权保护布局,可以联系凯东知识产权张工:189-2243-6484(微信同号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