专精特新申请过程中,企业常会遇到一些误区,这些误区可能源于对政策的不完全理解、准备不充分或是对申报流程不熟悉。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专精特新申请误区汇总:

1. 忽视梯度培育要求
误区:一些企业认为只要自身足够优质,就可以直接申报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或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,而无需按照梯度进行培育。
解读:国家工信部对专精特新梯度培育有明确要求,企业需按照创新型中小企业→专精特新中小企业→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的顺序进行逐级申报。即从2022年8月开始,普通中小微企业须先拿下创新型中小企业认定,才能申报专精特新中小企业,等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通过后才能申报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。
2. 企业规模认知错误
误区:有些企业认为规模越大,申请专精特新越有优势。
解读:创新型中小企业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、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均要求企业规模为中型、小型或微型企业,即企业规模要符合《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》(工信部联企业〔2011〕300号)规定。如果企业规模为大型企业,则不在专精特新支持范围。
3. 忽视有效期和复审要求
误区:部分企业在获得专精特新资质后,忽视了资质的有效期和复审要求。
解读:创新型中小企业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、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均为3年的有效期,3年到期后专精特新资质失效。企业如想继续享有专精特新资质及相关扶持,需在专精特新到期前进行重新认定。同时,在专精特新有效期内,企业还需要在每年4月30日前通过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平台更新企业信息。
4. 专精特新只针对制造业企业?
解读:专精特新政策适用于各行各业,包括但不限于制造业、服务业、农业等。只要企业在细分领域具有专业化、精细化、特色化、新颖化的特点,都可以申请专精特新认定。
5. 忽视综合评分和基本条件
误区:有的企业只关注基本条件,忽视了综合评分;或有的企业只关注综合评分,忽视了基本条件。
解读:专精特新企业认定标准既有基本条件,也有综合评分。基本条件是指企业必须满足的最低要求,如从事特定细分市场年限、研发费用总额、研发强度、营业收入等,如果企业不符合基本条件,就无法进入评分环节。综合评分是指从专、精、特、新四方面对企业进行打分,每个方面有若干个指标,每个指标有相应的分值,企业的总分是各个指标分值的加权平均,满分为100分,企业得分达到60分以上即符合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标准。因此,企业在申报时,既要关注基本条件,也要关注综合评分,不能偏重或忽视其中的任何一个方面。
6. 对认定标准理解不深入
误区:部分企业对专精特新认定标准的理解不够深入,不清楚各个指标的具体含义和计算方法。
解读:这可能导致企业在申报时出现数据错误或漏报,影响企业的评分结果。因此,企业在申报时,要对认定标准的理解做到深入透彻,明确各个指标的具体含义和计算方法,避免出现误解或疑问。
企业在申请专精特新时,应充分了解并遵守相关政策和要求,确保申报材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,同时注重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和专业化水平。需要申报专精特新,可以找凯东张小姐——19830704689(微信同号)
